荊楚民歌
荊楚民歌許多是反映農業生產民俗的。在荊門各縣市,農民種田必唱山歌,自古以來,相沿成習。據《湖北通志》載:“楚國南郢之地......楊歌,郢中田歌也。其別為三聲子、五聲子、曰樵聲,通謂之楊歌,一人唱,和者以百數。”荊楚田歌非常豐富,有薅草歌、打麥歌、車水歌(車水鑼鼓)、載秧歌、扯草歌等等。每種歌在各地又有多種不同的曲牌和演唱形式。如鐘祥的秧田鑼鼓有兩種形式:一種是由專業歌師傅在田邊演唱,用鑼鼓伴奏,另一種由勞動者自唱自樂,無鑼鼓伴奏。又如天門、沔陽的《薅草歌》由主腔和號子組合而成,一領眾和。領唱者主腔(高腔、悲腔、打鑼鼓),眾人接唱號子( 陰陽火、拗驢子過橋等) !掇恫莞琛返男筛呖簝灻,富有江漢平原淳樸的田園風味。它的主要曲牌后來發展為荊門花鼓戲的主要唱腔,膾炙人口,流傳全國。
荊楚民歌的內容相當廣泛,有歌頌黨和領袖的,有反映愛情生活、婚喪民俗的,也有調劑情緒逗樂的。楚紀南故城所在地及楚墓集中地的紀南、馬山、八嶺、川店等鄉,民歌相當豐富。江陵民歌五大調即喇叭調、伙計調、?調、叮當調、啊?調,樂曲聲調高亢,節奏明快,旋律優美,地方特色濃郁,在全國廣為流傳。有首江陵民歌道:“未曾開口喜在心,我唱個歌兒吐真情,唱個松柏萬年青,唱個星星永遠明,毛主席是我的大恩人。”1959年,郭沫若、周揚合編的《紅旗歌謠》,首排的就是江陵民歌《歌唱毛澤東》:“毛澤東、毛澤東,載秧的雨,三伏的風。不落的紅太陽,行船的順帆風,要想永世不受窮,緊緊跟隨毛澤東。”又如京山民歌:“鳳凰常想鳳凰山,鳳凰靠山好歇涼。鯉魚常想鯉魚塘,鯉魚無塘活不長。人民常想共產黨,人民跟黨幸福長。”唱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。
反映愛情婚姻生活的民歌在荊門各地數量最多。如江陵傳統民歌《火燒把》:“郎在高山薅粟苗,姐在家中把火燒,磨子推,籮篩搖,冷水調,豬油包,鍋里焰,灶里燒,腳踏門檻手叉腰,口里喊,手又招,喊我的情哥回來吃火燒,看我的火燒泡不泡。”公安民歌《栽秧歌》“泡種下秧一百一,手拿黃秧七十七,谷兒懷胎還要水,姐兒懷胎還要郎,郎是姐兒的救命王。”把生產勞動與男女愛情緊密結合起來了。在這類民歌中,既有反映小女婿的風俗給婦女帶來痛苦的,也有反對父母包辦婚姻,要求男女平等、婚姻自主的。公安有首民歌唱道:“桃花謝噠麥兒黃,男人沒能女人長,搭起板凳親個嘴,一聲媳婦一聲娘,我幾時長得你這么大。”在荊門各地還普遍流行著《陳玉玲打脫離》的民歌。嫁給小女婿的大姑娘唱道:“越想越有氣,大媽與我拿主意,堅決與他打脫離,我不嫁這小女婿。”青年男女大膽地追求婚姻自主,在石首市廣泛流傳著這么一首《婚姻自由歌》“如今婚姻自當家,不用你媒婆子兩頭夸。姐看郎好姐就嫁,郎看姐好就娶她。相好的情人成了家,婦女們不再受欺壓。”
荊門各地自古就有用民歌表現婚禮儀式的習俗。如江陵的《拜堂歌》、監利的《撒床歌》、石首的《鬧洞房》等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。在松滋慶賀寺一帶還流傳著一種比較古老的《婚姻儀式歌》共30首,用民歌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婚姻儀式的全過程。此外,在荊門唱孝歌也很普遍。遇有喪事,歌師傅至喪家點燈設像,伴棺守夜,邊跳邊唱,稱為“跳喪舞”。以后改為圍桌坐唱,稱為“坐喪鼓”。喪鼓孝歌由于曲調委婉、纏綿動聽,歌師傅用來為長輩祝壽,稱為“壽三鼓”,以后又轉向茶社酒樓,成為一種賣唱曲藝形式,稱為“跳三鼓”,其功能逐步向娛樂方向發展。
荊門民歌異彩紛呈,生命力是無限的。今天,荊楚民歌從內容和形式都融匯進了中國歌謠大合唱的音旋律中,為我們的現代生活增添著美麗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