荊門屈家嶺打造“陶文化小鎮”品牌
“土與火的詮釋,力與美的結晶”。從古至今,對于陶文化人們向來不吝贊美之詞。4月19日,在屈家嶺管理區東方陶都生產車間,記者看到,一批批泥料經過去雜、制坯、打磨、壓光和雕花定型等工序后,擺放在架子上陰干,等待入窯。不遠處的八卦窯里,爐火正旺,一批新的黑陶正在集中燒制。
“黑陶的成功復原,讓我們的陶文化小鎮建設更具特色。”湖北農谷實業集團副總經理李超說,屈家嶺管理區已經與武漢理工大學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,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,打造“屈陶”和“屈窯”品牌,將屈家嶺建成湖北獨具特色的陶文化小鎮。
“黑如漆,聲如罄,薄如紙,亮如鏡,硬如瓷。”誕生于新石器時代的黑陶藝術,被譽為“瓷器之母”。在屈家嶺文化、龍山文化遺址中均發現黑陶殘片,為先民生活和祭祀所用器物,黑陶藝術更是屈家嶺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。
說起復原屈家嶺黑陶,徐光明這位土生土長的屈家嶺人功不可沒。燒制黑陶須采用封窯煙熏滲炭法,傳統工藝對窯爐有著特別的要求。徐光明扎進資料堆,拜師學藝,購回建窯材料,搭建燒制黑陶的窯爐,又摸索處理陶土、制坯、壓光等一道道工序。2015年8月,第一批黑陶燒制成功,一件件器型完整的黑陶仿佛是穿越時空的使者,渾身散發著歷史的厚重氣息。
成功復制黑陶引起屈家嶺管理區的高度重視,由湖北農谷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組建的東方陶都陶文化有限公司當年9月成立,泥料加工、拉坯、噴釉機,氣窯、電窯、柴窯、電氣柴混合窯等專業化生產設備一應俱全。去年10月,東方陶都重彩釉藝術研究院和重彩藝術沙龍創作基地掛牌,13名藝術家受聘為首批研究員,致力于發展重彩釉藝術,對古樸的黑陶賦予現代藝術特色。
“陶文化小鎮講述的是一個5000年專心制陶的故事,我們要用自己的語言講好這個故事。”李超說,“燒制黑陶,用的都是取自屈家嶺地下5米深的陶土,粘性好、無污染,品質極佳。精心打造的八卦窯,有4種窯型,既具實用性,又具觀賞性,有著很強的屈家嶺特色。”
此外,作為陶文化小鎮建設的重要依托,東方陶都的每一個生產車間都是全開放式的,集旅游觀光及陶文化產品開發、生產、展示等功能于一體,游客可以親自體驗每一個生產環節,零距離感受陶文化小鎮的迷人風采。目前,東方陶都陶文化基地正在緊張建設之中,不久后可以正式開門迎客。